1991年1月17日凌晨,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夜空被巡航导弹的尾焰撕裂。
美军F-117隐身战机如幽灵般穿透防空网,激光制导炸弹精准炸毁萨达姆的指挥中枢。
42天后,拥有百万军队的伊拉克全面溃败,美军伤亡不足200人。
这场被称为“降维打击”的海湾战争,让万里之外的中国军队彻夜难眠,原来仗还能这么打!
电视机前,中国将领们盯着美军精确打击的画面,手心冒汗。
当时解放军的主力装备是歼-7战斗机、59式坦克和051驱逐舰,而伊拉克军队的米格-29战机和T-72坦克甚至比中国的更先进。
换成解放军上场,结局可能更惨,陆军夜战靠肉眼摸黑,海军没有航母,空军连全天候作战都困难。
中国军队还固守“人海战术”思维,而美军用信息战宣告:未来战争是“硅片打败钢铁”!
差距赤裸到刺痛。
空军将领翻出数据,美军F-15战机雷达探测距离超100公里,而中国歼-7仅20公里,如同“自行车追跑车”;海军051驱逐舰防空靠高射炮,反舰导弹射程仅50公里,美军航母舰载机却能在300公里外发起攻击;陆军59式坦克夜视仪视野不足千米,美军M1A1能在黑夜中精准狙杀2公里外目标。
美军用卫星实时传输战场画面时,解放军还在用电台和手绘地图传递指令,一条情报从前线到总部要几小时,美军只需几分钟。
震撼过后是刀口向内的改革。
1993年1月,中央军委紧急召开扩大会议,把军事战略从“应对全面战争”扭转为“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”。
这是中国建军史上最关键的转向之一。
原先“大陆军”思维被推翻,陆军员额被猛砍,1997年裁军50万,2015年再裁30万,累计裁撤员额超百万。
省下的经费砸向“杀手锏”装备,从俄罗斯引进苏-27战机填补空防漏洞,采购现代级驱逐舰解决反舰短板。
买装备只是应急,真正的突围靠自主研发。
1998年秋,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在科尔沁草原展开一场代号“辽阳集训”的对抗演练。
官兵用玉米秆伪装坦克,用油毡纸搭建假阵地,硬是让装备先进侦察设备的蓝军“抓瞎”。
这场土法上马的科技练兵,点燃全军创新热潮,迫击炮弹被改装成地雷,防空导弹实现动中发射,电子对抗器材搬上装甲车。
同年,国防科技大学重组,成为全军科技人才的摇篮。
飞行员舰长柏耀平的故事成为时代缩影:这位能驾战机、能操战舰的军官,代表着中国军队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。
进入21世纪,憋了十年的技术井喷爆发。
2011年1月11日,成都黄田坝机场,黑色涂装的歼-20一飞冲天。
这款全球唯二的重型隐身战机,从首飞到2017年列装部队仅用7年,雷达反射面积比F-22更小,专为克制美军空中优势设计。
海军更是连闯三关,2012年改装“瓦良格”号成辽宁舰,终结中国无航母历史;2019年国产山东舰服役;2022年福建舰下水,配备电磁弹射器,追平美军最新技术。
导弹部队的突破最让对手胆寒。
东风-21D反舰弹道导弹射程1500公里,可精准打击移动航母,被外媒称为“航母杀手”;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采用“打水漂”弹道,突防速度超10马赫,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。
战场透明度的革命来自太空。
2020年6月23日,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,7月31日开通全球服务。
中国军队从此有了自己的“天眼”,再不用看GPS脸色。
同年,战略支援部队统筹卫星、网络、电子战力量,打造出覆盖全战场的“信息伞”。
一套演习画面揭示新作战体系:北斗卫星锁定目标,东风导弹实施“点穴”,无人机蜂群进场“补刀”,全程不过十分钟。
变化在海外任务中经受检验。
2008年起,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常年驻守亚丁湾,反海盗行动效率超北约舰队;2015年也门撤侨,临沂舰直接靠港接回千名同胞;中俄“和平使命”演习中,解放军首次在境外展示全域联合作战能力。
朱日和基地的对抗演习更贴近实战,蓝军模仿美军战术,用电磁压制和精确打击给红军“上课”,曾有部队刚进场就被“打崩”,被勒令回炉重训。
至2025年,解放军员额压减至200万,但陆军占比首次低于50%。
13个集团军全部实现合成化,一个旅级单位包含装甲、电抗、陆航等8个兵种,指挥层级从军压到营。
军费投向彻底转向高科技,2023年国防预算1.58万亿,重点砸向人工智能、高超音速武器和太空系统。
歼-20与F-22在东海上空对峙,福建舰电磁弹射试验成功,当年被海湾战争震撼的中国军队,已让最初的老师感到压力。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网络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